(通讯员 王家合)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研究有助于理清党和政府关于乡村治理的政策方针及制度的发展历程,结合治理理论深刻解读过去20年我国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演变过程,在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现状和乡村治理特点的基础上为建设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上看,对目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客观全面的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解决农村发展“固有顽疾”和新生问题的对策建议,探索指导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的方法和道路,从而启发当下关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路径思考。
本课题在准确界定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测度标准;系统梳理过去20年我国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演变过程;通过揭示乡村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中阻碍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症结,深入探讨创新我国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遵循“内生动力—治理平衡—高效治理”的实践逻辑,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通过研究,本课题形成了如下成果和结论:(1)界定了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从“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乡村治理”三个层面对“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逐步解读,并定义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即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强化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智慧治理以实现乡村善治的过程;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组织力量和个体力量、正式力量和非正式力量的治理能力相辅相成的现代化,使得制度优势和体系优势被成功转化为治理效能。
(2)构建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从治理结构的协调性和制度体系的完备性测度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从基层党建能力、自治能力、德治能力、法治能力、智治能力五个维度测度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3)总结了过去20年我国乡村治理结构与方式的演变历程和总体特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和乡村振兴时期两个阶段回顾乡村治理的背景、结构和方式,并总结其演变的总体特征。其中,乡村治理结构的演变特征表现为主体数量的增加、主体参与的提升、主体协同的增强;乡村治理方式的演变特征表现为党建引领作用的强化、治理方式的创新发展、治理方式的融合发展。
(4)分析了我国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其中挑战包括乡村社会结构快速变迁、乡村生活方式快速转型、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等,问题包括治理主体自主性不足、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不强、三治融合体系运行不畅、数字治理技术落地难等。
(5)明确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原则。目标包括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产业繁荣发展、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制度权威牢固树立;原则包括实现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相统一、权益维护和责任落实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法治与德治相统一。
(6)提出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能路径。面向2035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通过创新乡村治理价值体系、理顺乡村行动体系、筑牢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夯实乡村治理保障体系等措施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民委员会自治与协助能力、强化乡村民间的参与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和行动能力等措施优化乡村治理方式,促进“一核多元”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