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课题成果
关于农村现代化的问题研究
来源: 时间:2022-05-26 浏览量: 字体大小 字体大小

(通讯员 李志平)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现代化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和一并推进,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从乡村振兴的着重点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战略重点是“乡村”的振兴,强调的是农村现代化,而不是“农业”的振兴或者是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就需要首先揭示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趋势。

中国的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用“条件-转变-底线目标”这个逻辑框架进行概况,其中,“转变”包括城乡关系转变、政乡关系转变、国际关系转变、生产结构转变等四个转变。

根据“条件-转变-底线目标”逻辑框架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启动农村现代化,大致经过了四个别具特色的阶段,形成前后相继的演变过程。建国以来,从调整政乡关系和城乡关系开始,构建了集体经济,改善资源极端短缺状态,进而适时启动了市场驱动的农村现代化,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进一步调整了国际关系、优化了农村生产力结构;在中国可以平视世界的情况下,开启了内容全面、体系完善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更高效、可持续的方式推进农村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30年,中国的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规律。基于“条件-转变-底线目标”这个逻辑框架,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总体向上的发展趋势,但这种上升趋势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波动,波动点发生在2035年前后;在2035年前后的这次波动主要是由于相对贫困和乡村治理两方面的变化所推动的;另外,农村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村级债务、人口老龄化和储蓄缺口也会对农村现代化进程产生显著的冲击。

因此,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发挥举国机制,丰富农村现代化的条件体系,加快“四个转变”,兜住贫困、粮食等底线目标,以把握随时出现的战略机会、防止执行过程中的出现偏差、规避可能打乱现代化进程的外部冲击、提高整体政策效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期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和国家整体的现代化。


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