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会现场
(通讯员 丁洁)4月13日上午,第35期“干部大讲堂”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报告厅举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陈锡文作了题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专题报告。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李召虎、姚江林、廖济忠、王建鸿、郭刚奇、青平、杨少波、张金洲、李向东等出席报告会,全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学习。报告会由李召虎主持。
陈锡文主任作报告
陈锡文表示,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在“初心和使命”这一根本动力的激励下,面对形势变化作出的必然选择,两者既一脉相承,又有所侧重。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于牢牢把握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则侧重于增强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守住国家安全底线。
“真正的农业强国,必然是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陈锡文谈到,要着眼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为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建成农业强国,在吃饭问题上就会被人“卡脖子”,我国对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就难以真正掌握主动权。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目标提法的变化,说明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振兴要持续推进,国内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不断地解决好,更要立足于世界之林,增强底气,建成中国式的农业强国。
陈锡文引经据典,强调“粮”和“食”是有区别的,更直观地说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行道曰粮,止居曰食”,“粮”是指五谷杂粮,“食”是指包括五谷杂粮在内的更多可以食用的副食品,比“粮”范畴更广。因此,“口粮充足”并不代表“食得安全”。当前,我国虽然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但大豆、油料等自给率依然偏低,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总体上,我国粮食供给上存在总量不足、“北粮南运”粮食格局不平衡等隐患,饲料、油料、糖料“三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陈锡文表示,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粮食安全的“软肋”和“风险”,从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党政同责”组织保障和监督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农民收入和种粮主产区的利益、树立大食物观、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做好粮食节约等八个方面着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陈锡文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起草和实施过程谈到,要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他表示,城市和乡村有着不同的功能,是命运共同体,只有使城镇和乡村各自所特有的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能走得更加健康顺畅。乡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比城镇要久远得多、纯粹得多,守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乡村。陈锡文强调,在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要重视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农业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互联网+”等公共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出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校长李召虎主持报告会(本文图片由记者 徐行 摄)
李召虎谈到,此次报告系统、权威、深刻地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对全校师生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践行强农兴农使命提供了重要指引。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精神,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干事创业中,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审核人:李谷成
原文链接:http://news.hzau.edu.cn/2023/0414/661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