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讲堂讲座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
来源:华农公管院网 时间:2022-01-11 浏览量: 字体大小 字体大小

1月8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发起举办的“紫金港畔和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一期正式开讲。本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方式开展,约有校内外15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的演讲嘉宾是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柯新利教授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点评嘉宾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岳文泽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蔡银莺教授,讲座由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晨教授主持。

柯新利教授报告和交流

柯新利教授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与优化策略”为题,基于全国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评估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重点解析了耕地占补导致的耕地位移,并从耕地位移对耕地利用变化与耕地生产力总量变化的贡献、耕地位移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耕地位移导致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的空间分离进而影响粮食生产与粮食运输碳排放的变化等方面揭示了耕地占补的生态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耕地空间布局的情景模拟与优化,提出了开展耕地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协调的可行路径。最后,柯新利教授从耕地系统演变及其效应、空间模拟模型与经济模型的耦合、耕地布局优化调控机制、基于多主体的政策模拟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谭荣教授报告和交流

谭荣教授以“‘总量与交易’的政策关联和模拟——当‘占补平衡’遇上‘增减挂钩’”为题进行了报告。传统的制度分析往往忽略了不同决策情景的关联,造成对制度在经济效率、收益分配和生态环境等效应方面的分析可能存在偏颇。谭荣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将单一行动情景拓展为相互关联的行动情景网络(Network of Action Situations)来解决此问题。谭荣教授以实践中广受关注的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两项“总量和交易”制度为例,建立并分析了一个精炼但又不失完整的行动情景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可以迅速把握中国建设用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的系统全貌和作用机制,也为构建多智能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提供充要内容。谭荣教授进一步将多智能体模型运用到典型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观察了两项“总量和交易”制度的作用结果和叠加效应。研究发现,单一的“总量与交易”制度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生产效率,促进不同地区经济收益差距的收敛;但是,制度也扩大了城乡间的收益差距,且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当两项制度叠加后,它们对效率、分配和生态的叠加效应出现了异化。比如,两项制度的叠加有利于配置效率,但不利于生产效率;有利于整体收益差距的收敛,但不是帕累托改善,因为部分地区的收益会降低;制度叠加可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效果,但却不利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当提出建设用地开发需满足耕地资源质量平衡或生态价值平衡的约束条件时,叠加反而造成了约束条件的失效。

岳文泽教授点评曾晨教授主持会议

岳文泽教授对柯新利教授的报告进行点评,他认为柯新利教授的报告是对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效应和优化进行了的系统研究展示。过去的占补平衡更多关注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但还有更多细节值得开拓,比如占补平衡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不同尺度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情景模拟,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有助于推进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同时岳文泽教授提出希望未来结合三调数据进一步推进研究,为国家制定各类耕地保护的政策提供参考。

蔡银莺教授对谭荣教授的演讲进行点评,她认为谭荣教授的研究是一项逻辑严谨的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也是对理解和评价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两项重要政策的机制和绩效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报告不仅对占补平衡与增减挂钩的政策“碰撞”做了深入剖析,更能够从一般理论意义上给出“总量控制和交易”政策在效率、收益分配和外部性影响上的新思考,尤其是制度之间的共生和冲突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最后,与会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了交流,重点就新增耕地的定义、耕地红线下农业多元化发展的出路、ABM建模的过程与结果验证、政策模拟的尺度选择等展开了讨论。柯新利教授和谭荣教授对大家的提问作了解答。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背景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活动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发起的开放式学术交流活动。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科是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启航地之一。浙江大学土地管理学科是国内惟一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文成立土地管理教学科研基地。一所学校蕴含在狮子山中,是“勤读立耕、立己达人”之地;一所学校坐落在美丽的紫金港湾,是科学文化的求是创新之地。

两所学校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联合打造“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以开放的形式探索国内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机制,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真诚期待国内外更多的志同之士来系列讲座交流工作!


原文链接:http://ggxy.hzau.edu.cn/info/1038/4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