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高端论坛
2021乡村振兴荆楚论坛——迈向新征程的乡村振兴
来源:华农经管院网 时间:2021-05-19 浏览量: 字体大小 字体大小

(通讯员 何可、陈国顺)5月18日,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经济管理学院共同承办的“2021乡村振兴荆楚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湖北省政协等有关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近二十家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迈向新征程的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分别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研讨。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在论坛开幕式致辞。高翅向莅临论坛的各界代表立时代之潮头、从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三农树学立论、谏言献策表达敬意。他指出,华农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因农而荣,“弘农学、扬国光”是当今华农人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学校有信心、有决心写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农篇章。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湖北省委主委王红玲在开幕式中谈到,湖北省近年来农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坚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大力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打造乡村振兴的荆楚样板。她表示,未来五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希望与会专家在推进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提出和完善湖北方案。

 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做“‘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主题报告,围绕“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与“三农”发展新定位、“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进行了深入系统阐述。他认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压舱石,守好农村战略后院;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他从粮食供给安全形势、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五个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下阶段要正确处理好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杜鹰针对“小农生产和农业现代化”进行了主题报告,从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约束、中国农业领域的重要阶段性变化以及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系统阐述。他提出,农业现代化意味着用现代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农业经营要有一定的规模和相应的主体,有一整套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他认为,我国“人多地少水更少”,决定了中国农业适合生产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土地密集型产品不具比较优势。农业的物质基础和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业产业的结构性变革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以及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明显缩小是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重要阶段性变化。他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发挥比较优势的关系,坚持走分区分类突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努力实现农业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以“后疫情时代的粮食发展与粮食安全”为题,针对如何走中国特色粮食发展与安全道路进行了演讲。他说,我国改革开放40年粮食发展连续登上7个千亿斤大台阶,近年来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再登一个千亿斤台阶,是在推进绿色高效发展、调整优化结构、适当减少玉米面积、加大生态和资源保护力度的情况下获得的,实属不易。我国2020年粮食发展与安全经得住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大疫情和洪涝、台风、病虫害的严峻挑战,为打胜抗疫阻击战、扶贫脱贫攻坚战,以及支持“六稳”“六保”发挥了压舱石作用。目前,我国用占世界第四位的耕地面积生产出了占世界第一位的粮食产量,成为世界上粮食供给最为充裕和平衡的国家,成为单位耕地面积养活人口较多的国家。他认为,中国特色的“三农”理念,为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的农村改革,为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保障;中国特色的“三农”工作制度政策,为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主体,为粮食发展与安全提供了有力的队伍保障;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为粮食发展与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强调,我国粮食增产率低于粮食消费增长率,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增加了粮食供给新需求,我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瓶颈制约加大,有的地方存在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倾向,我国大豆、食用油和蛋白饲料缺口较大,商品粮消费需求增加,依靠国际市场解决我国粮食需求的空间越来越小,全球粮食生产及供给受世界百年变局、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突发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的潜在风险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粮食发展与安全道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粮食安全理念,把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安全作为国家‘六稳’‘六保’的基础性工程,保持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性、前瞻性,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始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把粮食发展与安全摆在“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坚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创新发展,切实解决我国大豆、食用油和蛋白饲料供给突出短板问题,制定和强化增产保粮、节约用粮的政策措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一条红线”和“两条底线”,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建立健全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建立健全粮食发展与安全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巩固和增加粮食总量保消费安全,以提高粮食质量保消费升级。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湖北省委主委王红玲围绕“推动农业农村碳减排碳交易,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主题报告。她谈到:“目前社会各方面因为认识不足、认知不够对农业碳减排、碳交易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共识。”她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主要来源、养殖和种植排放出的温室气体量等科学事实分析,提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重大科学命题,农业已经成为应对、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之一,农业农村碳减排碳交易是新的重要工具。她认为,我国农业碳资源总量十分丰富,减排空间巨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量或产品的排放强度,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能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产生活能源碳排放是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她强调,农业碳交易先天不足、农业碳减排交易市场机制建设正当其时。以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为基础,建立和发展农业碳减排和农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市场的手段推动我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和农业碳减排,以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暖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她建议,要运用市场手段合理分配农业政策资源,通过农业碳金融工具进一步支持农业减排项目的推广示范,强化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争取利用好湖北的先发优势,尝试设立全国农业碳交易中心,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碳市场建设,积极探索碳交易道路以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中共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委书记刘克雄围绕“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主题报告。他谈到:“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沙洋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大县,近年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业产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王不断自我挖潜。”结合现实工作中的做法、成效,他总结汇报了“整县推进农村土地按户连片耕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推出“新农贷”等沙洋乡村振兴改革新路,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油菜抗根肿病技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小龙虾高效养殖技术以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等科技突破新路,从而实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后发赶超,以及“十四五”时期推进三产融合、建强产业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夯实生产基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提升经营水平的发展规划强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胡向东,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金霞,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卡特)首席专家黄祖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秀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王玉海,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霍学喜,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忠家,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徐勇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海涛等16位国内三农问题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问题、水资源管理策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返贫风险治理、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绿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构建、突破市场化社会化与国家化的瓶颈、农垦及国有农场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治理”等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领域做了专场报告。

 本届论坛在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刚刚颁布并即将实施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召开,对于更好的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促进中国“三农”学者集思广益研究中国农业乡村实践问题、讲好“三农”发展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加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媒体机构的密切合作,合力探讨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文链接:http://emc.hzau.edu.cn/info/1146/8940.htm